首页 > 案例与观点 > 公益筹款内卷加剧!上游机构要负起责任,资源要向下沉
公益筹款内卷加剧!上游机构要负起责任,资源要向下沉发布日期:2020-12-1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公益资本论”


关于公益内卷,我们已经出了两篇文章(点击如下链接可读),这是第三篇。


最不该内卷的公益界正在内卷

公益界因何内卷?项飙讲清楚了


在此前的文章里提到,知名人类学家项飙将最近流行的“内卷”归纳为“大量的消耗,但却并不能够给人带来福祉上真正的利益和进步”的现象。而且项飙也认为这样的描述可能也适用于公益事业。

 

其实,不是可能,是一定,确定,以及肯定。

 

在今年的公益筹款人大会上,我和两位公益资本论的老朋友,叶盈(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负责人)与卢玮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一起探讨了公益筹款如何内卷,有多严重,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该怎么办的话题,她们所观察到的情况,比我们之前说的还要严重。

 

1 相互抄袭、竞争不断向下、项目跟着流量走


不夸张地说,大部分机构多年停留于相对稳定的、固定的一个圈层,每年就是在这个圈层里面不断杀熟。机构每年动员的力度越来越大,可是收效却越来越小。这显然是一种内卷。

 

尤其典型、高度内卷化的是“儿童大病救助”领域。最近几年来,“比谁更惨”的筹款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公益机构沉溺在个案故事文案的PK中不能自拔,案例不仅要惨,照片还得好看,要有戏剧性,还得够夸张。文案是大有进步了,但并不见得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从业者,包括个案救助的平台、个案救助的知名基金会,都意识到个案筹款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人们并没能找出一个退出机制,如同项飙所说,这是“一个没办法退出的竞争”。


很多机构一方面知道这样干不对,但是他也知道这样能筹到钱,并且大家都这么干。刚开始可能还能坚持住,但是过了一年、两年,发现其他机构都这么干,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越来越好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动摇,很有可能也会随波逐流。

 

现在,某一款筹款产品流行,公益机构就会快速扎堆学习,甚至会推翻原有的项目去嵌入一个容易成功获取到筹款的方案里。比如,“送包包”的项目一度特别流行,这个包包无孔不入,遍地开花,很大的原因就是更容易筹到钱,更能满足互联网颗粒化的需求。


项目同质化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很多同类的公益项目,除了机构名称以外,差别都不是很大,甚至就会出现各种“文案借用”的现象。这个事情绝对不只是小机构在干,大机构也同样在干。就说文案抄袭,大型公募基金会抄袭大型公募基金会的文案屡见不鲜。


你只要有流量,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项目推到更高的地方,一种筹款的成功学诱惑着整个公益筹款行业集体突破伦理底线。这不是个体机构的问题,这是公益行业的基本面上出了问题,行业的规则出了问题,关于成功的标准出了问题。


10年前,那时公益从业者还是用发展学的眼光在看待这个事业,但从2014年左右,可能就是从互联网公益平台介入,而让筹款逐渐成为一个显学的时候,行业的价值观越来越分崩离析。不管是当年的轻松筹、水滴筹,还是后面分贝筹的“同一天生日”,以及今年马太效应加剧的99公益日,我们从网友们的评论就能看出来,公益行业的价值观已经没有什么基石可言。

 

如果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对整个公益事业是个灾难。随着伦理问题的加剧,总有一天问题会先破圈。公众现在分不清商业大病救助平台和互联公开募捐平台的区别,也分不清水滴筹、轻松筹跟公益机构的区别,所以当问题破圈的时候,一定对整个公益慈善行业形成毁灭性的打击,就跟郭美美给公益慈善行业带来的打击是一样的,而且这波负面影响的延续时间会更久,这个行业也很有可能会因为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而萎缩。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公地灾难”。一片公共的草场,大家都可以在上面自由的放牧,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过度的放牧,最后这个草场承载不了大家放这么多的羊,草场就会崩溃,最后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受损。这是在公共管理领域非常常见的一个集体行动的困境。

 

理想情况下,市场化的筹款本应带来公益项目的不断优化改进,优胜劣汰,让专业的项目能够逐渐被挑选出来,从而获得更大的一个发展。但实际发生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许多公益机构为了迎合筹款,进入到了一个低水平竞争的维度。我们认为,公益慈善筹款应该永远是公益慈善事业的仆人,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它正在成为主人。

 

特别警惕“公益项目跟着流量走”的现象,当筹款不再为了公益慈善事业服务,就会彻底击穿这个行业的底线。

 

我们到底是走向一个正向的循环,还是走向一个负向的,低水平竞争的内卷的循环?我们正在这个分岔口上。

 

2 是什么引发了 “竞争不断往下”的状况?


国内公益事业整体在处于一个初期阶段,初期阶段的特征是:一数量少;二、它的专业体系、专业格局还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第三,信息交互和对称性不足。比如说,一些在捐款人看来很好的项目,在受益人看来也许是很糟糕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留意,公益性筹款与互联网平台接触的时机是很微妙的。当公益事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筹款体系的时候,就跳入了互联网时代,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便车。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很多机构没有自己的资源池,也没有可靠的筹款手段,直接与互联网平台接触,就会发现说互联网平台特别好,又贴钱,支付掉各种手续费,又提供流量,还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方便的工具,那全跟着互联网平台的规则去走好了。

 

可是,互联网平台也是一把双刃剑。要知道,大部分中国公众对公益慈善认知仍停留在特别朴素的阶段,如果刻意迎合用户需求,什么包包类的、助学类的、大病救助、扶贫这类的就一定会大受欢迎,一定会得到互联网平台的挑选,一定会被流量所推荐。那些稍微现代性一点的,比如说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维权普法、LGBT就注定少人问津。

 

问题主要在于,我们现在可选的渠道和机会实在太少,一线公益机构的出路太少。尤其是小机构而言,它如果想快速地获得资源,互联网平台是一个最低门槛的、甚至几乎是唯一的渠道,尤其腾讯公益平台是一个最低门槛的渠道。你让他去找政府,去找大企业,去找一些大的个人捐赠人,对这些机构来说还是太难了。

 

整个公益慈善行业需要意识到,如果想要实现发展,就一定要分层,互联网平台固然可以与传统公益类的项目先行一步,但是我们也需要给其他的项目更多的机会,需要给在地的小机构更多的出路,如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一定是神神鬼鬼什么样的手段都能使得出来。

 

公益慈善事业处于这样一个格局中:在时间的纵向维度里,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知识、伦理、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备,需要经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而在一个跨行业的横向维度里,中国经济大发展,尤其互联网爆炸性发展对公益慈善事业施加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公益慈善事业基本就嵌套在政治、经济的大格局中,还没有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

 

3 内卷的情况非常明显,应该怎么办?

 

首先,行业的上游机构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因为资源都掌握在上游机构手里,上游机构需要在生态的层面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搭建能帮助小机构当地获取支持的服务体系。以美国为例,小机构未必要去跟大机构在互联网平台上正面竞争,他们只需要做好项目,认认真真解决好社区本地的问题,就可以从本地的社区基金会,从本地的捐赠圈去获取资源。他们不需要去考虑太多品牌、筹款专业能力的问题,只要考虑好项目专业性就可以了。

 

一句话,资源要下沉。就如项飙所提到的,层级要向下,要下沉到本地去。在本地去激发比较好的枢纽机构,比较好的社区基金会,比较好的捐赠圈,让本地的资源去支持本地。

 

同时,要改变“唯筹款额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标准,营造多元竞争的格局,跳出低水平竞争的怪圈。这需要更多行业中介机构,包括信息服务机构、专业评估机构等,构建行业基础设施,进而催生一个个细分的筹款市场,以及多元的评价标准。现在大部分公益机构局限在少数的几条路径上,资源变得不可替代,而这种资源依赖必然会产生一种维持现状的控制力,我们要挣脱这种控制力,突破内卷陷阱,改变公地灾难里那种囚徒博弈的状态。

 

最后澄清一下,尽管例举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给公益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互联网平台带来了资源、渠道、技术,还有观念,这就像一股洪流,注入了公益慈善领域原本贫瘠的土地,这股洪流有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为它挖好河床,修筑水利,它就能用于灌溉大地;但如果我们任其泛滥,它也有可能变成摧毁一切的洪水。

 

-END-


关于公益筹款人大会


5ff283cb11c4b.png

公益筹款人大会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与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联合支持的行业大会,每年由上海静安区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承办。大会专注于公益筹款,是中国公益筹款人一年一度的盛事。2020年第六届公益筹款人大会于2020年12月4日在线上举行,为期1天,参与者主要为公益组织/基金会负责人、筹款专职人员、第三方支持性筹款机构从业人员与行业专家。

公益行业筹款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