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与观点 > 如果一定要加入一个圈,我选捐赠圈
如果一定要加入一个圈,我选捐赠圈发布日期:2023-02-14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共益资本论,作者:黎宇琳,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编者按:在互联网筹款火热的当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互联网筹款,但筹款不只有互联网筹款,还有很多形式各样的筹款方式和产品。在北京上海悄然兴起的新的公益参与方式“捐赠圈”,也是一种不同的筹款产品。


什么是捐赠圈?中国的捐赠圈和美国的捐赠圈有什么差异?中国的捐赠圈是怎么行成的?有什么样的特性?又都有哪些最新动态?


其实捐赠圈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7到10年。作为一家公益组织,你愿意助力捐赠人发起捐赠圈吗?作为捐赠人,你愿意发起或加入捐赠圈吗?我们希望通过分享下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捐赠圈。



什么是捐赠圈?



联合慈善论坛(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在2007年3月发布的《捐赠圈影响力与共享捐赠报告》中对捐赠圈的定义为:个人捐赠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将捐款投入同一个捐赠资金池、共同决定捐款用途(同时也可能捐出如志愿服务时间等其他资源),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解社区和慈善。


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基金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形态,捐赠圈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1、每个捐赠圈的参与对象没有固定的限制,人数规模从5人到上百人不等;

2、捐赠金额范围可低于100美金/年,也可高于10万美金/年;

3、治理和运作更加灵活,主体机构可以是社会企业、行业支持机构、也可以是社区基金会、私人基金会、非营利组织、或者是草根组织等……


2.png

“250爱心”捐赠圈的捐款舞会

女性为主,也有少量“男闺蜜”


一种新的公益参与方式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兴起,他们管这叫“捐赠圈”(Giving Circle)。也许用“兴起”这个词不算很准确,一些早起的捐赠圈已走过了7到10年的历程。其中有一些借鉴了国外成熟的捐赠圈模式,但更多的是由核心发起人的朋友圈扩展而成


由朋友圈扩展而成的捐赠圈很有意思,他们有别于正式公益机构专业严肃的作风,往往是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门槛不高,快乐指数很高,社交属性直接拉满,因其在创造社会连接时特别顺畅,故能持续产生行动的能量。一些捐赠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一样长大。


“250爱心”就是这样的一种捐赠圈,其发起的过程完全是一个“意外”。8年前的一天,发起人Cindy办了场生日会,她请了20个姐妹,因为不想收礼,她们决定每人捐出250块钱用于集体捐赠,Cindy回忆:“那天我们玩得特别尽兴,过后我们想着既然这么开心,不如每个月都聚一次,来参加的人就捐250元。”


“玩”是250爱心的成长秘诀之一。在那场生日会后,“创始姐妹”们开始每个月办一场雅集(原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她们请跨界的讲者来分享,聊琴棋书画、或中西生活美学,或别的对提升女性素养有所帮助的活动。这些雅集,是250爱心捐赠圈最重要的筹款形式,她们向参会者进行募捐,一人最少250,多多益善。


截至2022年底,250爱心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200余人,累计筹款额已达百万规模,多用于资助关注乡村教师、自闭症少年、贫困先心病儿童等议题的公益组织。


3.png


志同道合,彼此有身份认同的人聚在一起,是此类捐赠圈的一大特点。250爱心以中产阶级女性为主,而“雪启”则由一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教授及其朋友们组成。


雪启的发起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士刚,其参与者多是医学、药学、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者、从业者,他们在工作上多有交集,生活中亦是朋友。据说这个社群有三大共同爱好:爱吃猪脑花、爱滑雪、爱公益。所以常规的聚会模式也是约吃猪脑花、约滑雪、约聊公益。取名“雪启”,大概也因为这群人喜欢滑雪。


与250爱心办雅集不同,雪启募捐的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品牌筹款活动“一个鸡蛋的暴走”,并且表现抢眼,常年霸榜前三。在筹款时,何士刚对于“杀熟”毫无心理负担,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给我捐赠过,我会认真考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信任和友谊。”


雪启的年度筹款额在30-80万元之间,倾向于资助关注儿童、残障福利的公益组织。


2022年12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布的《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之后,许多不同类型的捐赠圈开始陆续出现,人数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有的组织层级分明,决策严谨,有的则是疏松散落。


但这些捐赠圈也有相似的特点:一、发起方往往是已有共同活动的社群,发起者希望为已有的社群赋予更多的意义;二、他们不满意足于简单的捐款,而希望实现“一些真正的影响力”;三、他们希望通过捐赠给专业的公益组织来实现目标。


2018年以后,联劝基金会以捐赠人建议基金 (Donor-Advised Fund) 的形式为这些捐赠圈提供了合规的公益社群身份。上文提及的250爱心、雪启均在联劝基金会设立了捐赠人建议基金。截至2021年底,联劝基金会已为23家捐赠圈提供了托管服务。


根据联劝基金会对旗下20家捐赠圈所进行的调研,捐赠圈成员的主要特征为年龄在32-52岁之间,多拥有良好教育背景、良好收入,彼此间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且以女性为主。在职业分布中,企事业中高管与私营业主占比最大,分别占32.95%,27.20%。


典型的中产阶级画像。


学者康晓光曾指出,中国中产阶级参与慈善,是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的更高的需求,他们通常教育程度高,参与慈善的积极性高,自主性强,行动能力强,并且拥有一定的资源。他们对公益慈善的诉求也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化、小众化、随时变化的特征。


4.png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01 中美捐赠圈差异: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问题意识


人们自发聚集,并以形成捐赠圈的方式参与到公益中,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捐赠圈就在北美地区兴起,据学者贾西津的估计,约比中国早10余年。但中美两国捐赠圈虽形式相似,其关注的问题和具体的参与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


联劝基金会的调研发现,中国捐赠圈成员更乐于探访受资助的公益组织,亲临项目现场,与受益方直接接触,成员较少接受公益教育培训活动;反观国际,美国捐赠圈有很多成员教育活动,参与者对公益议题关注的深度与学习意愿较强。


贾西津指出,美国捐赠圈在社区民主衰退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当地的人们在思考如何重构社区时,发现捐赠圈是一个能让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公共参与的好的方式。同时,由于北美的传统公益途径已非常成熟,因此当地的捐赠圈往往关注一些新公益领域,比如性少数、女性,或一些前沿的小众领域。


普遍认为,美国第一个捐赠圈是1992年创建的“女性之声”(Woman’s Voices)。而中国早期的捐赠圈,也借鉴了国外的成熟模式,如2013年成立于北京的 SVP China(隶属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 和 2014 年 成立于上海的一众基金。


事实上,中国的捐赠圈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背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启较晚,大量新中产进入了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脱离了原有的熟人社会,“传统以血缘、地缘、业缘为联结的社群纽带断裂了,但新的纽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像捐赠圈这样基于成员之间彼此认同的新社群,构建了新的熟人社会,客观上也满足了新市民的结社需求。


联劝基金会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捐赠圈的形成动因,除了“一起捐,回馈社会”的泛公益因素外,还有集体议事投票、扩大社交圈子等需求。


5.png

加入捐赠圈的原因。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民社会,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


贾西津指出,在美国,往往是人们发现了一些传统公益未能覆盖的领域,因而发起一个捐赠圈,并通过一起捐的形式来重建社区,要实现一个特定的价值;而在中国,最大的捐赠动机是信任,捐赠圈在成立时往往没有特定的资助需求。


联劝的调研报告显示,约有80%的人是由于信任而加入捐赠圈。社会信任在新生的公益行业中一直是一个待解的难题,尤其自“郭美美事件”之后,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危机层出不穷,公众缺乏能让他们信任的公益参与途径。但基于熟人社群与核心发起人的捐赠圈提供了一个可堪信赖的公益新途径,这或许是捐赠圈在近年兴起的另一个重要的动因。



02 捐赠圈的新动态:

关注传统慈善,寻求民主参与


与美国捐赠圈往往关注一些新公益领域不同,中国捐赠圈倾向于直接救助、救急救困,满足生存性需要。联劝基金会旗下的20余家捐赠圈的关注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儿童、健康等传统慈善领域。


联劝的调研报告发现,在中国捐赠圈的实践中仍然能清楚地看到传统慈善理念和行动方式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慈善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捐赠圈的参与者,大多是公益慈善的新人,自身的公益经历还不太丰富,在公益慈善参与上,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还不够多,不可避免地会延续传统慈善的一些理念和行为。”

6.png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但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在参与了捐赠圈之后,其成员普遍在公益认知、公益行为可持续性及对公共事务关注度得到不同程度提升或增加。这与美国的社区自治的发展历程相似:人们若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就会更加关心公共事务。


联劝基金会的调研显示,近7成捐赠圈成员表示对公益组织如何运作的认识得到提升;超过9成的成员认为自己的捐赠和志愿服务可以对社会带来正向改变;同时,超7成的成员表示通过捐赠圈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增加或大幅增加;过8成的成员表示会关注社会实践并积极参与行动。


看来,捐赠圈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民教育场景。


7.png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捐赠圈成员们的公共生活也很有意思,他们经常参加的活动前三分别是“出席全体成员会议”、“参加社交活动(如晚宴、午餐或其他聚会)”、“参与资金使用的讨论”,寓公益于社交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决策的参与。



8.png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9.png

图片来源:《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


贾西津认为,捐赠圈是否能被更多人接受,取决于两点:一、捐赠人的意愿。二、托管机构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某个捐赠圈来说,能否有更大的发展也取决于两点:一、组织的边界。因在中国并不能像国外那样在捐赠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能注册成为组织。二、核心发起人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人能否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也是一个挑战。


公益行业筹款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