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与观点 > 1份“1000元”的早餐 他们坚持筹了13年
1份“1000元”的早餐 他们坚持筹了13年发布日期:2024-08-15

“捐赠人服务”是与“互联网公益”几乎同期出现的新词。现在,许多机构还会专设“捐赠人服务岗”,这一切改变都将捐赠人与公益项目的距离拉得更近,套用互联网词语来说,就是“粘性更强”了。


捐赠人最起初的捐赠动力,可能是复合的,有感动、有冲动、有使命感、有紧迫性……但当捐赠人愿意长期、持续地支持一个项目,而这个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时,初相见时的热情必定发生了转化。


它转化成了什么,可以支撑一群捐赠人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项目?




洞见问题背后的真相:

通过公益项目重新联结人与人




2011年,在第一财经的一次公益项目回访过程中,志愿者彭佳发现了在云南深山里的乡村孩子普遍不吃早餐的情况。这个现状的背后,与家庭结构、经济收入,以及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乡村学校的现状……等诸多因素都有关联。


678f5ad09abdb.png


另一个巧合之处,那一年彭佳去参加体检,发现有几处胆囊息肉,医生提醒这是经常不吃早餐带来的后果。成年人不吃早餐会造成身体的病变,那么孩子们呢?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能吃上健康的早餐呢?这就是「1份早餐」最初也是最朴素的愿望。下了决心之后,彭佳开始了她的“微博冲浪式筹款”——2011年,微博正当火,彭佳将学校情况、孩子现状,以及计划要开展的行动、项目预算等,通过图文方式发布。本职工作是销售的她,非常热衷并擅长表达。经过大半年孜孜不倦的“发布”,这些行动被更多人看见、支持,项目熬过了最初由她个人垫资的阶段,进入了与捐赠人密切联结的周期。


彭佳说:“当我发出第一条微博立刻得到了具体的回应后,我就知道这世界还存有许多善意。”以早餐为切入点,彭佳不断探索支持学校的方式,及时向捐赠人沟通需求以及进展。大部分捐赠人都生活在城市,对他们而言,云南怒江流域的那所乡村学校,成为他们在云南的牵挂。


项目投入的这些年,变化是肉眼可见的——早餐推行的这些年来,配合乡村教育的大力发展,辍学率降至为零。除了「1份早餐」,第一财经的多个公益项目也在这里落地。这些“姐妹”项目在学校内的开展,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2014年政府在乡村改造中,更是在村民的呼吁下,优先修通两条通往学校的水泥路。「1份早餐」的努力被公众看见,进出学校的路变得更方便更安全。


678f5aea01f8d.png


从「1份早餐」开始,但不又止于1份早餐,因为项目从一开始就洞察到了表层问题背后的根源,彭佳解释:“项目开展十多年,学校的师生,以及学生的家人、村里的人,真正改变的并不是吃不吃早餐的态度,而是对学校更有信心,对乡村的未来有了信心。同时,学校周围的村民对上海这个城市,对第一财经的感情也更深了。项目变成了一种联结,或者说成为了孩子们童年的一种陪伴。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上海,有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们的生活,也用行动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建人与人的联结,并达成共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支持。「1份早餐」的捐赠方、执行方以及受益方……一起完成了这一共同叙事。




理解筹款中的“颗粒度”:

去爱具体的人




产品化、颗粒度,这些词今天看来不算新鲜,但如果时间回到2011年前后,就不同了。「1份早餐」项目的起名就是一种颗粒度的体现,彼时彭佳也许未必从这个角度考虑,但她对项目意义的理解是:“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要让项目具体一些,好理解一些,这是当时设计项目的初衷。尤其作为一个完全由志愿者构成、执行的项目,就更需要将项目阐述地便于理解。同时,这句话也是她与捐赠人的联结——在彭佳眼里,捐赠人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她能清晰地记得几乎每位捐赠人、每家企业。对于捐赠人而言,彭佳也逐渐成为一个具体的人,项目成为一个具体的行动。久而久之,捐赠人与学校师生之间有了非常具象的关联。


678f5af785d46.png


这种关联还体现在“筹款产品”上——在微博发帖后,有人愿意一下子捐1000块,彭佳换算了一下,1000块可以包圆一所学校一天所有学生的早餐(注:费用标准为2011年项目启动时的早餐预算),于是她就把这个金额作为“公益日历”的计量单位:捐赠人可以认领具体某一天的所有早餐,这一天也会标记为捐赠人的特别纪念日。这一款“筹款产品”发出后,收到了许多捐赠人的积极反馈。有人选择家人的生日,有人选择人生的纪念日,还有人把早餐的公益日历认捐作为给孩子们的特殊生日礼物。


678f5afc6876a.png


这款“公益日历”上线时是十多年前,行业内还少有提及筹款产品这一概念。彭佳有着十余年的一线销售经历,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她刻在DNA里的工作方式。也正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是结果。代入到公益筹款也是如此:筹款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目标,“捐赠”是结果。“公益日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捐赠人对项目的抽象理解,也让捐赠人与项目的关系更深入了一步,成为了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事实上大部分公益组织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意愿,如果能在表达中让渡一部分空间,让捐赠人也能“现身”其中,这将更有助于公益倡导的突破。






筹款人的内驱动力:

做好“翻译”,让筹款价值流动起来




「1份早餐」目前已覆盖云南四所学校1400余位师生,保证每天都可以摄取到营养的早餐,提高身体素质。经过十余年的坚持,已有近万名人次的师生收到了来自各地的捐助及累计捐赠的超70万份爱心早餐,项目不定期组织公益回访活动,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彭佳始终称自己是项目的志愿者,在十多年的行动中,有1000多位志愿者先后参与,这其中还有彭佳的“早餐”好伙伴、「1份早餐」执行总监肖立君、在地的教师志愿者石佳辉,还有带领当地咖农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泸水福兴咖啡合作社的创始人苏福卫。


678f5b04f2c24.png


以上这些人定位自己既是志愿者,亦是筹款人。而这个筹款人的角色,更大的作用是“翻译”——“筹款人要把这个项目是怎么做的,公益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执行者是如何在其中不断努力的,这些过程要翻译出来,讲给捐赠人听。筹款人不是要去说服捐赠人,你的工作是翻译,解释清楚很多他们不了解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这些完成之后,筹款的门才算真正开启。”


而陪伴早餐多年的供应商们则成长为了特殊的“志愿者力量”。蛮英东北面点店的左银春除了提供早餐的包子之外,会义务为孩子们提供水果采购服务;西麦烘培屋的欧贵香在自己的店铺里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开辟了爱心角落,并时不时提供社区志愿服务;金橙子烘焙坊的桑鹤容也把自己的店铺门口扩展成可给更多邻里休憩的场所,并积极加入捐赠人回访的各项活动。


678f5b1a7feac.png


作为筹款人的彭佳,她更相信的是,这个世界的改变靠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与行动而来。在每一次的沟通中,彭佳始终传递的是“助人者和受助者一样平等”,她尊重受益人的隐私,尊重捐赠人的诉求,但她也一直在提“没有附加条件”是她非常坚持的事情。因为当有更多企业支持「1份早餐」时,企业的诉求比个体捐赠人的诉求,往往要多得多。彭佳婉转地拒绝过一些诉求不合理的捐赠,最终,那些愿意连续十多年支持项目的爱心企业,比如同方全球人寿和养乐多中国等,与「1份早餐」的志愿者们并肩而行,在共识中构建了一种公共生活。


彭佳对筹款人的理解:“往近了说是为组织或项目筹得更多可持续发展下去的资源;往远了说,是培育更多人对公益的信心,有可能对方暂时没有向你的项目捐钱,但经过了你的‘翻译’,他会多一份相信。这一份相信,即便未来不落在我们的项目里,只要落在这个社会的另一个项目中,都是筹款人的荣幸。这是我们一线筹款的终极意义——公益项目看似是需求的匹配,而其实筹款人的工作是以公益项目为例,来匹配这个世界的善意和行动,并非具体的某一时某一刻的个人业绩。”



公益行业筹款资料库